11 月 13 日下午,betway经开校区图书馆三楼工大记忆研习空间内,墨香与文化气息交融,百余位师生齐聚一堂。咸阳市图书馆副馆长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郭旭晔老师受邀做客第12期工圕・真人图书馆暨“红色匠心”领航工作站传统文化实践活动,本期活动以“典籍寻踪・活字传韵”为主题,带领师生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书籍文化之旅,探寻文字与典籍的演变脉络。
活动以“展卷一阅”为开篇,郭旭晔老师围绕 “文字起源 — 书籍雏形 — 形态演变 — 现代发展”的脉络展开深度分享。谈及文字起源,他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切入,结合甲骨文的发现与破译、金文的铸造工艺,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字从具象到抽象、从符号到体系的数千年演变历程,“文字的每一次演变,都是文明进步的印记,也为书籍的诞生奠定了基础”。当讲到书籍雏形时,他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,生动介绍了甲骨文、青铜铭文、竹简木牍等早期书籍形式,“竹简串成的‘册’,便是‘书籍’最初的形态,承载着先秦时期的思想智慧”。
在“正规书籍的产生与发展” 环节,郭旭晔老师重点剖析了造纸术与印刷术对书籍发展的革命性影响。他指出,蔡伦改进造纸术后,纸张成为主要书写载体,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则打破了手工抄写的局限,让书籍得以批量传播。同时,他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书籍装帧装饰的演变:从汉代的卷轴装、唐代的经折装,到宋代的蝴蝶装、明清的线装,每一种装帧形式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、阅读习惯紧密相关。
随后的 “好书推荐” 环节,郭旭晔老师精选《中国古代书籍史话》《中国书籍发展简史》《书籍的历史》《中国书源流》四部经典著作,从书籍史料价值、阅读切入点等方面进行推荐,为师生深入研究书籍文化提供方向。
最受师生欢迎的当属 “文脉薪传” 活字印刷现场体验环节。研习空间内墨香萦绕,同学们围在操作台旁,在郭老师的团队指导下亲手体验活字印刷的乐趣。当一个个带着墨香的文字在宣纸上显现,现场满是惊叹与喜悦,大家在亲手实践中感受古老技艺的魅力,让 “传承” 不再是抽象概念,而是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,更深刻理解了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价值。
活动尾声,图书馆馆长王丁为郭旭晔老师颁发 “工圕・真人图书馆” 证书, 整场活动在文化探索与实践体验的双重滋养中落下帷幕,为深秋的工大校园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印记。未来图书馆也将持续打造此类文化活动,让更多师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,推动文脉薪传在校园落地生根。
